艺术生命的深度追求

——读中国画家李晓白作品有感 作者:丘成作

灵性和物性是中国美学中一对关于审美主客体关系的范畴,它们和一般的"心"、"物"或"情"、"景"范畴是颇为不同的。"灵性"是指艺术家气质中包含着诗性智慧,同时,也指因长期进行艺术创作而形成的、易于为外在触媒激发的灵机。灵性在某种意义上说,属于人性的范畴,是人性中的审美因子。"物性"不是一般地指客观事物,而是作为审美对象的客观事物的独特形态和独特机理。"物性"又是一个勃发着宇宙生机的生命性概念,它是造物的生命体现。"物性"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事物的特殊性,还指其包含的微妙变化的性质。灵性和物性都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在其相互感应中成为创造佳作的契机的。灵性和物性的偶合,是艺术品创作的最佳契机,在中国古代艺术创作中被称为"天机"。 画家李晓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体现着他不懈追求艺术的生命精神。

在悠久漫长的中国艺术文化中,确切存在着一条绵延不断支脉密布的抒情传统之流,它与艺术文化的其他传统和现象一起,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独特景观。对这一传统进行美学观照,将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入地触及中国文化的本根。李晓白拿起他的画笔,画出一幅幅具有独特中国艺术文化传统的壮丽画卷,以自己的激情充实着这一传统之流。 李晓白的作品洋溢着人类共同的人性旨归,他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他的作品兼具东方艺术的飘逸与灵动和西方艺术的璀璨与坚实。其中有东方的点线与西方的块面,东方的水墨与西方的色彩,东方的章法与西方的构成结构。不同的文化符号在他的画作里互相碰撞、对语与融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语言。李晓白的画是音乐与诗的交响,是色彩与块面的变奏,突破了二度空间的局限,让人们在时空中神游,如古人所说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东西文化的隔阂在其画作中消融无痕。

一 生命的追求

艺术家精神价值形成与美的情感取向,必然是在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形成并成熟起来的。而成一位画家,至少必须经过这样双重文明的洗礼——首先是大自然对心灵的开启,萌发了灵感和激情,得以对生命意义获得内心体验;其次是文化素养的培育与陶冶,以及对现代文化产生的对应性。一般而言,前者往往开端于画家的童年,少年时期,后者则多始于青年与中年时期。画家李晓白正是以此的人生轨迹,展现了其艺术心灵的本真面目。

1958年出生于广州的李晓白,自幼深受传统文化的滋养,6岁便开始学画,数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自他1982年第一次登上长城,看到长城内外的华夏大地,看到祖国的山山水水,他便从这山岳丘壑的万千气象变幻演绎出宇宙乾坤构架的原理,诠释出理念的灵魂和思辩的光泽,感悟出天地自然之道和生命不朽精神。这使他的心灵得到了最珍贵的美感与诗意的体验和陶冶,自然与生命之美占据了他的精神空间,沉积为他后来重要的生命过程,并转换为艺术创造的心理张力。这一切,极大地影响了他以后的艺术生涯理想。在李晓白的作品里,始终贯穿着对生命的眷注与关切,热爱与吟唱,对生命之美的由衷赞美,对山水碧树的执着沉迷,无不浸润着他对艺术追求的生命精神和人生感怀。

应该说,正是广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厚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使李晓白感悟到生命的律动,领悟到美的存在和朦胧诗意的诞生,寻觅到生命最初的意义和快乐。自然生命的美与自由,澄明与寂静,抚慰着画家那颗爱美心田,开启了内在生命精神的悟觉和敏感,并形成了他珍爱生命精神的情怀。

在李晓白看来,世界的意义,人生的意义,都不是某种事先的强加,而只能产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探索有结果吗?可能有,也可能没有。那些最大的未知课题相伴人类始终,因此,肯定不会找到答案,起码在当代找不到,但却永远充满着吸引力。于是,探索、开发、发现、创造,这就是李晓白这位艺术家的生命主旋律。

李晓白,这个华夏子孙,深受中华艺术文化滋养与熏陶,使他对自然、对生命、对艺术保持了灵性与物性,活力与激情。他的作品不论是人物画,还是山水画,也不论是在3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火红年代,他用青春的生命与泥土紧紧相连,在广阔的天地允汲艺术养份,1978年考入广东省工艺美术学校,李晓白从此踏上漫长的艺术征途。 当人们对李晓白作品中的山水、人物、花鸟、草虫、楼阁细细解读后,便不难发现其中的学问。这山水中包含着树木、山石、云水。这树木中又包含着松的挺秀,柳的轻柔。石头是什么?是生命的载体与化身,坚强而又长久。花鸟是什么?花鸟是山水中精选出来的人格寄托。松的高风,梅的傲骨,竹的气节,这正是李晓白的精神追求。无论是繁茂还是凋零,无论是浓重还是简远,对这些题材的反复描绘,不是重复,不是描摹,而是对这种境界的反复咏唱与不懈追求。

二 生命的激情

李晓白在多年的艺术求索与研究中,他步入了中国画笔墨语言的神秘玄奥殿堂,观瞻了它精致优美的结构形式和生命神韵,而生命感悟与情感体验又充盈了自我的心理积累,它们的结合,成为李晓白作品生命激情的艺术诠释。

早在1979年,处女作《九鱼图》笫一次参加广州市和南京市两市青年联展,同年该作品入选《广东省青年美术展》。《九鱼图》的展出,展现李晓白的艺术天赋,那年刚20出头的李晓白,在工艺美术学校期间,付出比别人多百倍努力,总是他笫一个进课室,最后一个离开课室,在校读书3年,李晓白很好地稳固绘画基础。毕业分配到广州针织厂担任美术设计,作品《江作青萝带•山如碧玉簪》、《新林》、等先后参加《广东省美术作品展》、《侨乡风貌•广东省美术作品展》、《绿化广东美术作品展》。1993年进入广州市美术学校首届国画专业高研班进修后又创作出《岭南三杰》、《巍巍太行》等作品,其中《岭南三杰》入选1994年笫八届全国美展。 艺术是李晓白生命的最高使命,她为李晓白提供了生命的材料,关于心理的材料,关于内心的材料,关于人的思想与感情之间比重的材料。因此,李晓白需要时时记住的是,艺术说到底不是事实的重述和复制。而是人情物理的提示,是心理、感情与思想的记录,是生命、灵魂与精神的重铸和创造。艺术不仅要对人生有搅拌作用,而是更要为生命观察与体验提供新的可能,使人类精神凝结出真正不朽的灿烂,使人的生存状况处于丰盈、清新与觉悟之中。李晓白由这个意义上寻找艺术家的真正内涵,就会对玛丽•西顿在《爱森斯坦评传》中对这位电影大师所作的描述有一个深刻的理解:"爱森斯坦只是作为一个艺术家对自己充满信心。作为一个普通人,他游移不定,充满孩提似的恐惧,勾起青年时代那可怕的心境。在他身上,既有这股逆流的陈迹,更有与之对抗的健康的思潮——一种要在精神上丰富自己性格的持久欲望。他是奇异而充满矛盾的。他渴望得到一种神秘的优美感,来把自己的思想意识上升到完整的平衡状态。"李晓白为之一心一意,几至入迷的艺术,消弭了他那作为普通人的游移不定,支持了他的信念和生命,在社会生活和艺术主体间的审美联系中切入深沉,并最终接引他的心灵回到精神的故乡。 2010年春节前《李晓白画展》又一次在越秀区图书馆一楼大堂展出。54幅艺术精品,承载着李晓白多年的艺术心血,展出当天,来自观展的读者为之作品大赞有加。这是李晓白于2006年进入中国国家画院继续深造3年后回穗向广州人民的汇报展。

在李晓白生命中有三个3年,笫一个3年是1976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广阔天地练红心,第二个3年是1978年考入广东工艺美术学校,实现他梦寐以求的美术专业,第三个3年是2006年进入中国国家画院继续深造,作为将毕生为艺术奋斗的李晓白,这三个3年相隔刚好30年,跨越了一个世纪。今天,站在新世纪的历史起点,这30年是李晓白为艺术奋斗的30年,也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果的30年。30年前李晓白从一个"洗脚上田" 的热血青年成长为今天的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这30年李晓白送走一个个奋笔绘画的夜晚,迎来硕果累累30年的明媚春光。这正是一位艺术家30年追求的艰苦岁月。 展出的那天,站在《安居乐业Ⅱ》的读者,都为作品中的'一家人'投来叫好的目光。该作品规格为180×170Cm,是李晓白在国家画院深造历时3月的代表作。还分别发表于《中国国画》、《美术赏评》、《水墨大家》等6家美术专业杂志封面。 《安居乐业Ⅰ》,笫一次创作于2007年,同年底还参加《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取材于李晓白到云南香格里拉浪茸村藏民家采风时,一位扎西培粗大叔高兴告诉画家说:"现在生活过好了,儿女的工作也不错,我家还建起了这座新房,还得感谢党和政府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啊!"一席幸福快乐的话语,体现了西部藏民'小康人家' 对和谐社会建设的自豪。李晓白当即按下快门,摄取了这位大叔的大半身图像。

《安居乐业Ⅱ》与《安居乐业Ⅰ》不同的是构图上作了调整。《安Ⅰ》表现藏民大叔对幸福生活的真情流露,《安Ⅱ》则在建设和谐社会设置了一家三代。创作《安Ⅰ》时由于对结构与用笔理解不太透彻,大量吸收西洋西画的元素,构图不是很完美。《安Ⅱ》创作时,已在国家画院强化了精微素描训练,对笔墨构图用笔有了一定的理解,减少了西洋画的元素,把中国画的体积感表现得较好,画中加入衣着光鲜的大叔夫人抱着灵龙活泼的小孙子,展现出西部藏民一家三代其乐融融的艺术效果。 "我喜爱在充分自由状态下的自由创作,采用极尽随意和极其简练的线条加以皴染,打破规范、刻板的传统用笔方法,将中锋、偏锋、侧锋、逆锋、干笔、湿笔及破墨等手法全面融会贯通,运用于自己的笔墨之中,再将西方的多种描法及透视规律,运用在自己的笔墨中,以达到增加艺术表现力和画面生动性、时代感! "我认为:一幅作品首先要感动自己,然后才能感动读者。作为一名真正的国画家,必须具备三项成就:第一,要有属于自己的强烈个性化的、区别于他人的艺术语言,这就是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只是象其他人或过于固守传统,则是艺术的庸才。第二,要有高深的创作力,精心创作每一幅作品,不作应酬之作,一个画家只有如此,他的作品才具有收藏价值。第三,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是她的出神入化的意境及信手涂来的自由放逸的笔墨,古人用'下笔直取,如有神助'来形容毫无败笔并且无须先用炭铅反复打稿、反复修改的高深绘画功力,我力求达到此种境界。

"在国家画院3年学习之后,我开始探索以淡墨淡彩的形式去表现历代文人雅士及历史故事、唐诗宋诗等题材,从而在张扬笔墨、加深意境角度去下功夫。3年学习对人物画的结构、笔墨的理解,以在淡墨淡彩所表现出来的文人雅士均有一定的深度及文人画味,而在用笔方面显得果敢、到位,多了点内在的东西而改掉了很多空洞无物的笔墨,而在画的细节方面,都不断地加深注意及注重改善,尽量地去减少画面的缺点增加优点。在今后的淡墨淡彩人物画探索中,相信自己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中国画之所以以笔墨两字作称谓,就是说中国画是写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或描出来的。它与西画不同在于对笔墨的驾驭要有超迈之机。它不是设计,不是制造,而是随心所欲,随感而发的。那天的采访李晓白对笔者说:中国笔墨的代表是写意,对它的最初要求是形神兼备,继而是遗貌取神,又贵在似与不似之间,最后实现得其意而忘其形。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是含蓄的,其布局讲究疏密,讲究用笔的节奏与整体的韵律。这种强烈的形式感和丰富而含蓄的内容,决定了中国画的制作过程不再受物象所囿,正是超越了形与神的规定,才从眼中之竹写出了胸中之竹。而此刻的竹已不再是竹,从内涵上看是气节,是精神,是人格;从形式上看,是节奏,是韵律,是层次。竹的一枝一叶都是写画家胸中的逸气、豪气与志气。 一块顽石、一株古木、一双茧手,李晓白都是用干、裂、枯、硬、密的墨象去书写同一个"老"字;一个鲜果,一只雄鸡,一苞蓓蕾都用湿、圆、柔、疏的笔墨,刻划幼小生命的充盈,共同在书写同一个"小"字。由此可见,干与湿、燥与润、疏与密,这就是李晓白生命激情的笔墨语言。

三  生命的守望

人类精神的丰富性,需要艺术的方式给以表达。因为,精神层面及其彼岸性目标,只有通过诗意的桥梁,才能抵达理想境界。 在历尽多年的艺术求索中,画家李晓白守望着审美人生,在潜意识深处,守望着中国文化的诗意情怀,对古典境界的缅怀,对近代新文化精神的体悟,对当代艺术以人为主题的认同,使他的作品中融合着古今一体风骨与韵律,他以此编织着人生诗意的梦幻,借助一定的审美形式,借助与日常现实生活保持的审美距离,给现代人的心灵提供了一份诗意存在的审美空间。 一贯认真作画的李晓白,始终以东方美学的眼光看世界,以审美体验去感悟生命,因此,美升华为他的核心目标和终极追求,并转换为生存意义的最高神话和最隐秘的语言——譬如,李晓白式的忧郁,伤感与怀旧,画家以这份往昔式的审美心灵去体悟现实世界,凭借着对美的执着和沉迷来对抗现实的某些庸俗和浅薄,坚守着那份超现实的诗意心灵——既是对功利性世界的情感否定,也是对现实世界存在的诗性提升;譬如:《春》中少女清纯的澄明、忧郁的美感、人性的温馨与气质的优雅等等,都是这种精妙之作,都充分体现画家在作品中隐含的诗意和审美情怀以及娴熟的绘画表现能力。

以不同是视点、眼界、寓意、情调、技法与笔墨的处理,勾勒出生命美感的多种风韵,是李晓白作品的特色。他用自己的笔墨、色彩、意象、语言状写了生命美感的多姿多彩韵味,也状写了空幻梦冷,忧伤感怀,融景物与情致与画面的生命诗意境界。 可以看出,李晓白一方面关注生命美感的形式,以超越功利的态度,不带先验目的创作原则,表现人生富有生命活力的动静相济,空灵优柔的人性之美。显然,画家的目标是追求人生的至美与极美。另一方面,画家回顾历史面对现实,追寻和表现人性的永恒之美,以美移情的"人格化"方式,揭示出天真平淡,清雅秀润的生命境界,表现出另一种人生风格的美少女情怀中的"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的抽象、朦胧的生命灵性。 一个明显的事实,在作品中,李晓白始终着墨于美的意象和美的意境的表现与营造,生活现实被提升为一种理想的审美场景,画面不是唯物属实,而是性情吟咏,旨在情调,瞩目于审美体验的艺术传达,抒写灵性与物性的形式之美。

质言之,"问世间,情为何物?"是李晓白作品整体的潜在旨意,即是说,艺术形象,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李晓白要作的是固守精神的领地,唤回被遗忘了的心灵诗意,以自己的艺术执着地表现生命固有的浪漫情怀。 无疑,我们可以确认,李晓白的艺术原则是以现代文化语境的人文眼光去寻求那份被人们遗忘久远的心灵,这份心灵呈现的是从容自然,天真本色的生命诗意,生命情态向自然灵性的皈依:这份心灵弥漫着审美超越的浪漫情怀,它把对美的崇尚看作是提升人生意义的手段和对抗世俗的方法,这份心灵是对诗意的渴望,它将生命的本色诗化、美化、又以超越生活的诗性精神来拒绝现实人生的平庸与世俗;同样,这份心灵也是对生命理想境界的沉迷,它寻觅一种纯真,完善的道德人格,以对抗现实的理想分裂和精神的异化。 李晓白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不无感触说:"情是生命的见证,而画则是人之情的升华……,任何情都是任何个体生命的动因与追求。""我读我书,我画我画,刻意探寻一种能充分表现自己审美情感的笔墨形式,用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意愿,以达到画景、画人即画灵魂的境界。"从中,可以看出李晓白艺术追求中的诗化情结与理想色彩。 当然,心灵深处的许多情结,是无法去具体表现的,它只能依赖不同的个体经验,按照自我心灵的忖度、理解、想象去给以表现。

画家李晓白以自己的艺术,展示了独特的审美魅力,显露了才华与全新的境界;他的作品总体风格有如清风明月、无语夕阳,意在言外;在青山碧水、天淡云闲、丽人少女、柔婉优雅之中,栖居着一位画家的诗心,弥散着一种回归情感本源的生命动力,寄寓着一位当代中国画家的生命体验和生命追求,体现出一位热爱人生的艺术家的梦幻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