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品人品两相宜 |
——记书画名家李晓白 作者:钟佩露
|
十多年前的广东拍卖市场上,就可以见到李晓白的国画,当时我在广东一家公司的艺拍会预展中,看到他的《八仙醉酒图》,画中人物的造型和动态都十分灵动感人。这几年李晓白的作品也在艺术市场上走俏,但他说,作品不是自己送去拍卖的,目前一些画廊和不少收藏家都找上门购藏,虽然他是职业画家,全职攻坚书画,但仍然应接不暇。尽管如此,近年来他却热衷于不计报酬做公益活动,甚至积极担当广州文联的文艺志愿者,下农村、去基层传播文化艺术。"艺术之美,在于共鸣,在于分享,在于传递!"这是李晓白体验了"做善事"后的感悟。 (一) 1958年出生的李晓白,6岁开始便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致,数十年来从未间断。他正式踏入艺术门槛是在1978年考入广东省工艺美术学校,在校三年的学习,天赋加努力为他的绘画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广州针织厂担任美术设计工作,从此积累下良好的工艺美术设计功底。上世纪90年代初,对绘画情有独钟的他竟然丢下铁饭碗,从文化系统公职单位退下来,要从此做一个专职画家。其实,靠绘画生活他早已经胸有成竹,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他的画就已在圈内广受好评,并在市场上走俏。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对李晓白的早期代表作《岭南三杰》赞誉有加。著名水墨人物画家杨之光这样评价他"笔力豪放,堪为可造之才!"1979年,李晓白的处女作《九鱼图》不仅参展广州市和南京市两市青年联展,并于同年入选"广东省青年美术展"。而随后创作的《新林》、《侨乡风貌》、《岭南三杰》、《巍巍太行》等佳作,更是多次在省市以及全国性美展中获奖。而当时的李晓白才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 开始时,李晓白主攻山水,后来又在与众多花鸟画家交往过程中,"偷师"学到了很多花鸟技法,80年代末,李晓白受范曾影响,开始转向人物画创作。并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作品里可见到山水、花鸟与人物相映成趣、情景交融。 1993年,李晓白进入广州市美术学院攻读国画高研班。2006年,李晓白北上拜师,进入中国国家画院,先后追随著名中国画大家李延声、刘大为等系统学习人物画。李晓白认为北上京城游学五年,收益颇丰,不仅使他的人物画创作更上一层楼,水墨人物画融合了南北派的长处,画面的题跋落款也张扬着他书法的才气,而且,他还学到许多有益的画论。他说,刘大为老师倡导坚持写生,画人物要在人体结构上下功夫,充分观察事物。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宗旨也是写实质的、结构上的东西,同时又张扬笔墨。特别学到的一招是,认认真真学画,多画雅俗共赏的东西。谈到艺术市场,李晓白感慨地说,现在市场是百花齐放,艺术家可以张扬个性、发挥自己的专长,进入市场是检验作品的一种方式,但一定要拿出精品,才能在市场上走出一条路子。他认为,现在许多收藏家眼光都很好,一个画家的笔下精品和随意应酬之作,价格会相差很远。他还说,不时有作者方在拍卖会上举牌,假装买家抬价或高价将自己的作品买回去,造成高价拍出的虚高假像,他鄙视那些用各种方式宣传、造市炒作自己,或者将自己装成所谓大师愚弄大众的人。 (二) 艺术往往是相通的,而且相辅相成。李晓白在迷恋丹青之余,还热衷于多种收藏把玩之物:古董表、陶瓷、端砚、紫砂…… 他说,收藏主要是看重历史文化,比如古董表一般指有50至100年之间的历史,从中可欣赏到前人的智慧和劳动。何况,手表也是男人的饰物,高兴之时也戴在手上炫耀炫耀。采访时,他摆出十多款古董表来与我分享:(如百达翡丽,江诗丹顿,爱彼,芝柏,积家,伯爵等.请晓白写几个自己收藏表的名称) 李晓白收藏的几个端砚都有来头,他说,其实许多事情是随缘。2002年,他经过广东省文物总店,看到柜台上摆放有两个砚,他请售货员用湿布抹去面上的灰尘,看到其中一个有眼拄,而且是麻子坑的(仅次于老坑)梅鹊砚,不禁喜形于色,当时才标价600元,购买时经理还给他打了折扣,买到手后几乎天天把玩。 李晓白收藏的表大多数是淘来的。"看到合意的东西就要下手,不能犹豫",这点李晓白深有体会:大约2007年间,他与朋友去逛广州中山六路的陶街,发现一只昆仑金币表,觉得挺特别的,档主开价1.4万元,声称不还价。但当时他不懂行而有所犹豫,赶紧回来咨询行家朋友,又在网上查找了这款表的确切记录。但是等到次日回头去买时,那块表早已另有其主,令他后悔不迭,这也是他所说的"收藏讲缘分"吧。 近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又恋上了在陶瓷上作画。他经常搁下笔来,欣赏工作室里摆放着的好几只去江西景德镇创作并烧制回来的赏瓶。他认为是另一种书画的载体,出来的作品与书写在纸上有所不同,别有韵味,甚至有的技巧效果是笔墨直书纸上难以表达的,且不可复制,保管也更久远。 李晓白对收藏的痴迷狂热,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多姿多彩的一面,同时,也引来一些朋友的规劝,甚至有人评说他不务正业。他笑着指指自己动手设计和雕刻砚铭和图案的一方端砚说,在自己生活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玩收藏,能陶冶性情、提高一个人的生活品味,非但丝毫不影响自己的主业,相反,有助于绘画创作的丰富和提高呢! (三) 刚刚过去的2013年,当上了广州市文联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席的李晓白过得很充实且很有心得。 2013年5月,他去广东从化鳌头镇民乐小学支教,为学生上书法基础课。事前,他去书店找教材,并将字体的横、竖、撇、捺、点等各种笔划标准行笔图解复印并放大。那堂课,他被小同学的热情好学深深打动,40分钟过去,他们仍在认真练习,李晓白说,我真不忍心说"下课"二字,他对同去的市文联领导表示:若还有机会,我希望再来这里教这些可爱的小同学。 11月,李晓白来到粤北乐昌县,给当地的书画爱好者辅导,讲授历代先贤的画法,从历史讲起、到人物结构、绘画着色……课堂里座无虚席,一位82岁的老伯特地赶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来听讲,他说,由此可见基层群众对文化艺术的渴求和将艺术带到基层的必要。 李晓白还积极参加广州市文联举办的抗非典十周年纪念活动,走进当年英雄群体,为医务人员创作书画作品,一个上午画了许多幅作品相送。他说,从活动中了解到,非典横行之时,曾经有年轻的护士害怕,但后来,她们却不愿意下火线,认为自己已有经验,在死亡阵线上冲锋在前,今天,自己为她们义务画几幅画很值得。 "艺术之美在于共鸣,在于分享,在于传递"。这也是李晓白对艺术之美的诠释。2013年,当选为广州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席、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的李晓白,更是身体力行履行、推广他的艺术宗旨。无论是赈灾慈善义卖,还是下基层进社区,都不会缺少李晓白的身影。 有朋友发疑问,你经常做这类的事是否会影响自己画画的时间和精力?他说,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本领服务于大众,是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也显示了自己的专业功力,何乐而不为!其意义是不能与画一幅画相提并论的。再说,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吸取营养,提高品味,丰富自己的创作。马年伊始,李晓白展望新年,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他还画了一批骏马送给朋友们,期望大家的事业有如万马奔腾,马到功成! 人物简介: |